張騫通西域名詞解釋: 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奉派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漢武帝時,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募人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139年(建元... [ 閱讀全文 ]
出現“柜坊”名詞解釋: 唐代適應商業發展需要而出現的存貯錢款行業。 唐代中葉商業興旺,城市經濟非常繁榮,銀錢交往數額巨大。有的巨商“藏錢千萬”,有的“日收利數千”。不... [ 閱讀全文 ]
海上之盟名詞解釋: 宋朝與新興的金國訂立的共同夾攻遼國的盟約。 遼國到天祚帝統治時期已內外交困,陷入嚴重危機,無力抵抗新起的金國。1115年黃龍府戰役之后,遼國開始轉入守... [ 閱讀全文 ]
紹興和議名詞解釋: 南宋與金訂立的屈辱條約。 1140年金軍大舉南侵,遇到岳飛等人堅強回擊,大敗而退,有意議和。金國兀術示意秦檜:“必殺飛,始可和”。秦檜與趙構急于媾和,... [ 閱讀全文 ]
馬可·波羅來華名詞解釋: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元朝初年來到中國。 元代歐亞交通發達,歐洲來華人數很多。威尼斯大商人尼古拉·波羅和其弟瑪賽·波羅便是其中的兩個。兩人第一... [ 閱讀全文 ]
康熙親政名詞解釋: 康熙幼年嗣位,后于1669年(康熙八年)拘禁權臣鰲拜,開始親理政事,實為小規模政變。 1661年清順治帝死,其子玄燁即帝位,改元康熙,年僅8歲。順治帝遺命索尼、... [ 閱讀全文 ]
安慶保衛戰名詞解釋: 太平軍保衛安慶的戰役。 太平軍三河大捷,湘軍被迫從安慶撤走。但曾國藩認定安慶乃是“目前關系淮南之全局,將來即為克復金陵之張本”。 1860年(咸豐十年... [ 閱讀全文 ]
護法運動名詞解釋: 孫中山為維護《臨時約法》和舊國會而發動的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運動。 1917年(民國六年)7月,張勛復辟失敗后,段祺瑞重任國務總理,把持中央政權,拒絕恢復《... [ 閱讀全文 ]
三一八慘案名詞解釋: 1926年3月段祺瑞反動政府鎮壓人民反帝運動、殘酷屠殺愛國群眾的事件。 在1926年1月開始的奉軍與國民軍的戰爭中,日本帝國主義積極援助奉軍攻打國民軍。3月... [ 閱讀全文 ]
氏族的形成名詞解釋: 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系起來的人群逐漸排除血親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姊妹之間)的婚姻關系,而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另一... [ 閱讀全文 ]
巴黎公社革命名詞解釋: 1871年法國巴黎工人舉行的奪取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國家的一次具有歷史首創精神的革命。 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統治后期,法國工人階級生活十分貧困,... [ 閱讀全文 ]
黃帝與炎帝之爭名詞解釋: 黃帝與炎帝是古代傳說(后世文獻多有記載)的我國遠古時代兩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最早都居住在陜西。黃帝部落從陜西省北部向東南... [ 閱讀全文 ]
堯舜禪讓名詞解釋: 我國古代的關于原始社會末期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傳說。在黃帝之后最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堯。堯年老時召集部落聯盟的議事會議,討論推選繼承人的問題。許多... [ 閱讀全文 ]
大禹治水名詞解釋: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率領民眾治服洪水的斗爭。相傳在堯、舜時期發生特大水災。鯀受命治水失敗,其子禹擔負重任,繼續治理洪水。禹聯合許多部落向洪水展開斗爭... [ 閱讀全文 ]
少康中興名詞解釋: 夏朝初期少康恢復夏朝統治世系的斗爭。啟繼禹位后,地位并不穩固。啟死,其子太康即位。太康奢侈淫樂,不理國事,他的幾個兄弟發動叛亂,爭奪權位。東夷的... [ 閱讀全文 ]
商湯革命名詞解釋: 商湯率軍攻滅夏朝的戰爭。商原是臣屬于夏的一個方國。湯即位為商王的時候,勢力并不強大。夏桀曾將商湯囚禁在夏臺。商湯被釋后,勵精圖治,任用賢者伊尹,... [ 閱讀全文 ]
盤庚遷殷名詞解釋: 商王盤庚將都邑從奄遷移到殷的歷史事件。成湯滅掉夏桀,建立起商王朝以后,到商王盤庚繼位,其間共有19位商王。這個時期,由于種種原因使得商的都邑時常遷... [ 閱讀全文 ]
武王伐紂名詞解釋: 周武王攻滅商朝并殺死商王紂的戰爭。周在文王時期就為滅商大業做了準備。武王繼位以后任命呂尚為“師”,負責軍事;讓其弟周公旦輔佐自己處理政務;還任命... [ 閱讀全文 ]
分封諸侯名詞解釋: 周朝初期所實行的將土地和臣民封給子弟、功臣以建立諸侯國的制度。武王伐紂以后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首先封功臣謀士,如封姜尚于齊。其次,封兄弟,如周公... [ 閱讀全文 ]
周公東征名詞解釋: 周王朝建立初期由周公所指揮的消滅殷王朝及其東方盟國殘余勢力的戰爭。周武王滅商以后剛剛兩年就病死了,武王的兒子成王這時還是個幼童。在政局很不穩固的... [ 閱讀全文 ]
昭王南征名詞解釋: 周昭王對南方的荊楚及其屬國的征伐。昭王是西周第四代國君。西周初年南方的楚國逐漸強大起來,它周圍的巴、濮、庸、盧等國都依附于楚。這時楚國尚臣服于周... [ 閱讀全文 ]
國人暴動名詞解釋: 公元前841年西周廣大平民群眾反對周厲王殘暴統治的武裝斗爭。西周的第十位國王——周厲王是一個貪婪殘暴的君主。他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委以大權,十分信任。... [ 閱讀全文 ]
共和行政名詞解釋: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推翻周厲王以后所形成的非常政治局面。周厲王由于實行“專利”和采取高壓政策,引起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周厲王倉皇出逃彘邑(今山西省霍... [ 閱讀全文 ]
平王東遷名詞解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諸侯們支持下將首都從鎬京東遷雒邑。周平王的父親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個國王,他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地尖銳化。周幽王只顧和寵妃褒... [ 閱讀全文 ]
葵丘之會名詞解釋: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舉行的由齊桓公主持的諸侯盟會。這次盟會實際上是確立齊桓公霸權的一次重要會議。在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中,齊桓公最先稱霸。公元前685年齊... [ 閱讀全文 ]
城濮之戰名詞解釋: 春秋時期晉楚為爭奪霸權而在城濮進行的著名戰爭。晉文公時期晉國國力強盛。他改革內政,訓練軍隊,建立了戰斗力很強的上、中、下三軍。晉文公率軍于公元前... [ 閱讀全文 ]
邲之戰名詞解釋: 春秋時期楚莊王為了謀取霸權于公元前597年在邲地打敗晉國軍隊的一場戰爭。城濮之戰以后,楚國北上受阻,轉而向東發展。楚莊王即位以后任用賢能,穩定政局,發... [ 閱讀全文 ]
魯初稅畝名詞解釋: 公元前594年魯國所實行的土地稅制改革。在春秋時期,隨著土地占有關系的變化,各個諸侯國的統治者為了增加剝削收入,不得不在賦稅制度上進行改革,以適應社... [ 閱讀全文 ]
弭兵之會名詞解釋: 春秋時期為了消弭戰爭所舉行的會議。春秋時期先后召開過兩次弭兵會議。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國執政華元發起的。邲之戰以后晉楚有意停戰,恰巧華元與楚... [ 閱讀全文 ]
晉鑄刑鼎(鑄刑書)名詞解釋: 春秋時期將刑法全文鑄于鼎上加以公布的改革。最著名的鑄刑鼎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539年鄭國鑄刑書,把刑書鑄造于鼎上,作為全國依據的法律。自西周... [ 閱讀全文 ]
吳越爭霸名詞解釋: 春秋后期吳越兩國爭奪霸權的長期斗爭。吳在今江蘇南部,越在今浙江北部。晉楚爭霸時期,晉曾派巫臣到吳國,教吳人以射御和先進戰術,使吳從側背干擾楚國。... [ 閱讀全文 ]
三家分晉名詞解釋: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晉國從春秋初期開始,政權逐漸被旁支和異姓卿大夫操縱。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個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晉國的政局。經過互相吞并... [ 閱讀全文 ]
李悝變法名詞解釋: 魏文侯時期由李悝主持進行的魏國的社會改革。李悝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戰國前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在魏文侯時期任魏國的相國。在魏文侯信任和支持下,李... [ 閱讀全文 ]
吳起變法名詞解釋: 戰國初期吳起在魏國和楚國所進行的軍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吳起,衛國人,自幼喜好兵法,曾經在魯國謀求施展抱負,受到魯君猜疑。后到魏國,被魏文侯任命... [ 閱讀全文 ]
圍魏救趙名詞解釋: 公元前353年齊軍以直搗魏都大梁的辦法解救趙國的著名戰爭。戰國初期,經過李悝、吳起等的變法改革,魏國首先成為強盛的國家。魏惠王時期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 [ 閱讀全文 ]
商鞅變法名詞解釋: 戰國初期由商鞅主持進行的秦國改革運動。商鞅原來是衛國人,名公孫鞅,后因有功于秦被封于商,又稱商鞅。商鞅年輕時曾到魏國,但沒有受到重用。公元前361年... [ 閱讀全文 ]
馬陵之戰名詞解釋: 齊軍在馬陵一帶大敗魏軍并殺死其主將龐涓的著名戰爭。魏國聯合趙國于公元前342年進攻韓國。韓求救于齊。齊以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起兵五萬... [ 閱讀全文 ]
合縱連橫名詞解釋: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相互結約聯盟的復雜多變的外交活動。戰國中期出現了秦、齊兩大強國遙相對峙的局面。為了爭取與國,孤立敵國,各國間進行了頻繁的外... [ 閱讀全文 ]
胡服騎射名詞解釋: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所進行的一場移風易俗的改革。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在位)是一位有為君主。那時趙國的軍事力量不強,不但中原大國欺侮它,林胡、匈奴等游... [ 閱讀全文 ]
田單攻燕名詞解釋: 戰國后期田單率領民眾打敗燕國入侵者收復齊國領土的戰爭。田單是齊湣王時人,曾在國都臨淄作過小官。公元前284年燕國派遣著名將領樂毅聯合趙、韓、魏等國兵... [ 閱讀全文 ]
長平之戰名詞解釋: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在長平所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前262年秦昭王派兵攻占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使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與本土隔絕。上黨郡守馮亭... [ 閱讀全文 ]
普遍用鐵名詞解釋: 春秋戰國時代鐵制工具、日用品和武器普遍使用。早在商代已經用隕鐵做銅鉞鐵刃,對于鐵的性質和鍛打嵌鑲技術有一定認識,但是尚不知人工煉鐵。鐵器的普遍應... [ 閱讀全文 ]
李冰修都江堰名詞解釋: 戰國后期秦國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筑了把灌溉與防洪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后世稱之為都江堰。岷江上游地勢陡峻,中游到成都平原后水速... [ 閱讀全文 ]
修鄭國渠名詞解釋: 戰國末年秦國在關中地區由鄭國主持修筑的規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時,秦國已經兼并巴、蜀、漢中等地區,將占領的楚國郢地置為南郡,又... [ 閱讀全文 ]
百家爭鳴名詞解釋: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領域為數眾多的不同學派爭相辯論的活躍局面。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斗爭非常激... [ 閱讀全文 ]
韓非入秦名詞解釋: 公元前233年,著名法家人物韓非應秦王政的要求赴秦。韓非是韓國的公子,自幼喜好刑名法術之學,是戰國時法家學說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為人口吃,不善言談,... [ 閱讀全文 ]
屈原投江名詞解釋: 公元前278年愛國詩人屈原遭讒流放,又聞楚都郢被秦軍攻陷而悲憤投江。屈原出身于楚國貴族家庭,博聞強記,學識淵博,擅長外交辭令,對戰國時期的政治形勢有... [ 閱讀全文 ]
秦滅六國名詞解釋: 中國第一次由分裂割據走向統一的戰爭。戰國后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并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人民遭受痛苦,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公元前... [ 閱讀全文 ]
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名詞解釋: 秦朝建立后所采取的消除分裂割據隱患,加強和鞏固統一的各種措施。秦統一后,秦始皇即下令廢除六國各自通行的貨幣,改以秦幣為全國標準統一貨幣... [ 閱讀全文 ]
修筑長城名詞解釋: 秦朝為防御匈奴威脅而進行的一項重大工程。公元前215年秦朝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反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區,設置34縣(一說44縣),重設九原郡,移民駐軍,屯守墾荒... [ 閱讀全文 ]
推行郡縣制名詞解釋: 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統一后,秦朝內部圍繞建立什么樣的國家體制發生爭論。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等人提議實行分封,理由是六國剛平定,燕、齊、楚等... [ 閱讀全文 ]
焚書坑儒名詞解釋: 秦朝為加強政治思想統治而實行的封建文化專制措施。秦統一后,實行不少新制度,引起許多保守的儒生的反對。公元前213年在咸陽宮一次宴會上,博士淳于越出來... [ 閱讀全文 ]
矯立案二世名詞解釋: 秦始皇死后發生的一次宮廷政變。秦始皇在位時,宦官趙高因身強力壯、懂點“獄法”得到信任,被提拔為中車府令,掌管乘輿、印璽,還負責教秦始皇少子胡亥... [ 閱讀全文 ]
陳勝、吳廣起義名詞解釋: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規模的農民起義。秦朝徭役、賦稅繁重,開國之初,即“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又大興土木,修阿房宮,造驪山墓,強制征... [ 閱讀全文 ]
巨鹿之戰名詞解釋: 秦末農民戰爭中摧毀秦軍主力的重要戰役。公元207年秦將章邯破項梁軍后,移兵邯鄲,攻擊以趙歇為王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秦朝派王離... [ 閱讀全文 ]
約法三章名詞解釋: 劉邦滅秦后重建封建法制的開端。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起義軍占領咸陽,結束了秦朝的統治。他接受張良、樊噲的建議,放棄“止宮休舍”想法,退出秦宮,還軍霸... [ 閱讀全文 ]
鴻門宴名詞解釋: 項羽部下為消除隱患而圖謀刺殺劉邦的事件。公元前206年劉邦攻破咸陽,收降子嬰,還軍霸上。不久,項羽也率40萬大軍入關,駐軍鴻門,并準備進擊劉邦。項羽的叔... [ 閱讀全文 ]
還定三秦名詞解釋: 劉邦重占關中地區,消滅項羽所封三王的戰爭。項羽進入咸陽后,以為從此天下已定,遂主持分封六國貴族、秦朝降將和有功將領18人為王。項羽自稱“西楚霸王”... [ 閱讀全文 ]
垓下之圍名詞解釋: 楚漢戰爭的最后決戰。公元前203年秋,項羽軍隊久戰兵疲,被迫與劉邦議和,商定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鴻溝和議后,項羽引兵東歸,而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建... [ 閱讀全文 ]
翦除異姓王名詞解釋: 漢高祖劉邦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統一集權的措施。在楚漢戰爭過程中,劉邦為了籠絡部下,爭取支持,孤立和打敗項羽,先后封了七個異姓王。隨著楚漢戰爭... [ 閱讀全文 ]
白登之圍名詞解釋: 西漢初年漢朝和匈奴之間的一次戰役。秦漢之際,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勢力空前強大,擁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匈奴貴族為了掠奪財... [ 閱讀全文 ]
黃老之治名詞解釋: 西漢初年統治者標榜黃老思想而實行的與民休息的政策。黃老思想雖附會傳說中的黃帝,實際上就是老子的思想。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按照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 [ 閱讀全文 ]
蕭規曹隨名詞解釋: 西漢初年曹參繼蕭何為相,一切根據蕭何的成規辦事。蕭何隨同劉邦起義后,在推翻秦朝和打敗項羽的斗爭中,兢兢業業輔佐劉邦,共圖大業,立了大功。西漢建國... [ 閱讀全文 ]
呂后稱制名詞解釋: 西漢惠帝死后,呂后臨朝執政。呂后名雉,字娥拘,山陽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劉邦結發之妻。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后被封為皇后,開始政治活動。劉邦在位期間,... [ 閱讀全文 ]
文景之治名詞解釋: 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繼續推行并發展漢高祖以來的休養生息政策,出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空前安定的局面。文景時倡導以農為本,多次下詔勸農,以發展封建的農... [ 閱讀全文 ]
吳楚七國之亂名詞解釋: 西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個封國反對中央政權的叛亂。西漢初年,曾普遍分封同姓諸侯王。封地上的王國,“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其中吳、楚、齊三國的封地... [ 閱讀全文 ]
馬邑之謀名詞解釋: 漢武帝正式發動反擊匈奴戰爭的開始。經過漢初幾十年的恢復發展,到武帝時漢朝已是“財阜有余,士馬強盛”,經濟和軍事力量大為加強。同時由于封國勢力的削... [ 閱讀全文 ]
通西南夷名詞解釋: 漢武帝時期采取鎮壓和安撫結合的政策,加強與西南各族的聯系。西漢時期,我國西南地區(今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的很多少數民族,統稱之為“西南夷”... [ 閱讀全文 ]
頒推恩令名詞解釋: 漢武帝削弱封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削弱了諸侯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封國問題仍未根本解決。王國領土很大... [ 閱讀全文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名詞解釋: 漢武帝時期所確立的以儒家學說為統治思想的封建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漢初統治者所奉行的基于道家思想的“清靜無為”政策,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 [ 閱讀全文 ]
楊可告緡名詞解釋: 漢武帝打擊富商大賈、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項措施。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西漢政府發布“緡錢令”,向大商人、高利貸者征收財產稅。按規定商人財產每二千錢... [ 閱讀全文 ]
司馬遷著《史記》名詞解釋: 西漢武帝時期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受刑后發憤著述,寫成空前巨著《史記》。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出生于仕宦家庭。其父司馬談熟悉史... [ 閱讀全文 ]
鹽鐵會議名詞解釋: 漢昭帝時召開的一次大規模的政策討論會。武帝時期擢用桑弘羊做理財官,向商賈收奪鹽鐵之利,實行鹽鐵官營。鹽鐵官營引起了民怨。武帝死后,公元前81年(昭帝... [ 閱讀全文 ]
昭君出塞名詞解釋: 西漢元帝時的宮女王昭君慷慨應嫁匈奴呼韓邪單于,自此漢匈復通和親之好。漢武帝時大規模反擊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長期的戰爭,也使西漢王朝的內... [ 閱讀全文 ]
王莽改制名詞解釋: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稱帝以后在政治、經濟制度上所進行的變動。西漢后期,貴族、官僚、地主“多畜奴婢,田宅無限”,造成大批農民破產、流亡。土地兼并問題、... [ 閱讀全文 ]
赤眉、綠林起義名詞解釋: 新莽時期發生的全國規模農民大起義。王莽改制,不但未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廣大農民遭受更重的苦難,階級矛盾趨于激化。公元17年(天鳳四年... [ 閱讀全文 ]
昆陽之戰名詞解釋: 綠林起義軍全殲王莽主力軍的戰役。23年綠林起義軍建立政權后,兵分兩路進攻王莽軍。劉縯率領綠林軍主力進圍宛城;王鳳、王常、劉秀等率另一支起義軍攻占昆... [ 閱讀全文 ]
東漢政權建立名詞解釋: 漢室皇族劉秀利用王莽末年農民大起義造成的局面重建漢朝統治,即東漢政權。劉秀,字叔文,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九世孫。王莽末年農民大... [ 閱讀全文 ]
白虎觀會議名詞解釋: 東漢章帝時召開的一次經學討論會。79年(建初四年)章帝召集一批博士和儒生在白虎觀開會,討論“五經同異”,并由與會諸儒“共正經義”(《后漢書·章帝紀》... [ 閱讀全文 ]
佛教流傳中土名詞解釋: 佛教是在兩漢時期開始流布中原地區的。公元前2年(西漢元壽元年)信奉佛教的西域大月氏國王派遣使臣伊存到達長安。漢朝博士弟子秦景憲從伊存學習浮屠(佛的... [ 閱讀全文 ]
班超出使西域名詞解釋: 東漢明帝時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開與西域諸國聯系的通道。73年(永平十六年)東漢大將竇固率兵大敗北匈奴,乘勝進軍伊吾(今新疆哈密),隨即派遣代理司馬... [ 閱讀全文 ]
外戚專政名詞解釋: 東漢和帝以后不斷出現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把持政權的局面。88年章帝死,年僅10歲的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聽政。其兄大將軍竇憲乘機操縱朝政,“威權震朝廷”,... [ 閱讀全文 ]
宦官弄權名詞解釋: 東漢后期不斷出現宦官依靠或控制皇帝而進行專權的局面。和帝迫殺外戚竇憲,宦官鄭眾與謀有功而受到重用,這是東漢宦官參政控權的開端。從此,在皇帝與擅權... [ 閱讀全文 ]
黨錮之禍名詞解釋: 東漢末年一部分士大夫反抗宦官集團殘害的斗爭。東漢末年宦官專政,貪贓枉法,壟斷仕途。一部分官僚和太學生聯合起來,攻擊腐敗朝政和擅權的宦官。太學生們... [ 閱讀全文 ]
蔡倫造紙名詞解釋: 東漢時太監蔡倫總結和改進前人的造紙技術,造出了輕便、美觀的紙。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人。東漢明帝永平末年,蔡倫開始在京城洛陽的皇宮里... [ 閱讀全文 ]
大秦使漢名詞解釋: 東漢桓帝時大秦使者第一次到中國通好。大秦即東羅馬帝國。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沿“絲綢之路”西行,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伊朗)諸國來到安息西... [ 閱讀全文 ]
羌人抗暴名詞解釋: 東漢后期羌族人民反抗東漢王朝殘酷統治的斗爭。東漢初羌族內遷到今陜西、甘肅一帶,與漢族雜相居處,遭到官吏和豪強的殘酷壓榨奴役。107年安帝派遣騎都尉王... [ 閱讀全文 ]
黃巾起義名詞解釋: 東漢末年的一次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東漢末年宦官秉國專政,橫征暴斂,豪強地主又瘋狂兼并土地,大量農民破產逃亡,淪為流民?!疤降馈笔最I張角利用“... [ 閱讀全文 ]
董卓之亂名詞解釋: 東漢末年地方軍閥董卓奉調入朝后實行的暴政。188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何進密召并州牧董卓勒兵進京,想借助他的兵力消滅宦官。謀泄,何... [ 閱讀全文 ]
官渡之戰名詞解釋: 曹操與袁紹兩大軍事集團爭奪中原地區控制權的決戰。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在軍閥兼并中占有幽、冀、青、并四州,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這時曹操據有兗、豫... [ 閱讀全文 ]
赤璧之戰名詞解釋: 孫權、劉備聯兵擊敗曹操的著名戰役。208年曹操消滅袁紹,統一北方,隨即揮軍南下,進迫荊州,企圖順勢消滅孫權,統一全國。其時荊州牧劉表病死,次子劉琮繼... [ 閱讀全文 ]
曹魏屯田名詞解釋: 三國時曹魏政府用軍事編制辦法強制流散農民屯墾荒田,以便進行封建剝削的一種土地制度。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農業凋蔽,田園荒蕪,農民流散,饑荒連年。... [ 閱讀全文 ]
實行九品中正制名詞解釋: 三國時魏國曹丕時期開始實行的一種以九品選人做官的制度。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兒子曹丕繼稱魏王。曹丕為了代漢稱帝,爭取世家大族支持,接受... [ 閱讀全文 ]
彝陵之戰名詞解釋: 三國時蜀、吳之間的一次重要戰役。219年劉備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攻占曹操占據的襄陽(今湖北襄樊),進而圍攻樊城,水淹曹操七軍,擒殺勇將龐德,俘囚于禁,一... [ 閱讀全文 ]
六出祁山名詞解釋: 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六次出兵北伐曹魏的戰爭。劉備死后,蜀國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恢復吳蜀聯盟,平定南中叛亂,解除了后顧之憂。于是開始北伐曹魏,即所謂“六... [ 閱讀全文 ]
魏滅蜀名詞解釋: 三國末年曹魏出兵消滅蜀國。蜀自諸葛亮死后,開始走向衰落。費祎、蔣琬繼續執政,無大作為,僅能維持局面。姜維五次北伐(253—263),勞師無功,空耗人力物力。... [ 閱讀全文 ]
司馬氏代魏名詞解釋: 三國末年曹魏權臣司馬氏逐步奪取曹魏政權,最后建立西晉。魏主曹丕當國,為加強集權,禁止皇族輔政,對曹氏宗室嚴加控制,不斷削除封地爵位,皇族勢力在... [ 閱讀全文 ]
晉滅吳名詞解釋: 280年西晉出兵攻滅吳國,統一全國。西晉建國后,晉武帝司馬炎積極準備伐吳,在益州大造船艦,訓練水師。此時吳國政局動蕩,吳帝孫皓奢侈腐朽,大興土木,賦役... [ 閱讀全文 ]
實行占田制名詞解釋: 西晉時期為保證國家稅收而實行的一種土地制度。曹魏后期許多屯田被大官僚據為己有,屯田客大多淪為私家佃客。即使對國家屯田的農民,剝削也不斷加重。屯... [ 閱讀全文 ]
八王之亂名詞解釋: 西晉皇族爭奪最高統治權的內亂。西晉初年大封宗室子弟為王,諸王成為握有實權,各霸一方的割據勢力。209年晉武帝死,太子衷繼位為惠帝?;莸凼且话装V,大權... [ 閱讀全文 ]
名詞吧為您提供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生活、文藝、體育、歷史、人物、自然、地理等各學科名詞解釋大全
Copyright ? 2008-2025 www.antalyarealestate1.com 名詞吧